作者:杨震宇弟兄
保罗在信主以后,在他和巴拿巴一同被安提阿教会差派出去第一次传道旅行之前,有十多年之久。我们从《使徒行传》和《加拉太书》,能够知道这段岁月可分成四个阶段:
- 1. 第一阶段,他从大马士革去到亚拉伯,独自接受神的启示和教导,期间可能将近三年。
- 2. 第二阶段,他又回到大马色,开始带领门徒,但面临犹太人的谋害;
- 3. 第三阶段,他重返耶路撒冷,见到使徒彼得和主的兄弟雅各。
- 4. 第四阶段,他回到故乡大数,默默地传道。
有人说,「在这段时期似乎被幕帘遮住了,显得模糊不清。」其实,保罗被神拣选,乃是为了特别的使命,就是往外邦人那里去传福音。所以,神预备他作「器皿」,要他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的名(徒九15)。虽然保罗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学问,有才干,有恩赐的人,但在他为神作工之前,必须先受属灵的训练,以便准备日后承担传扬福音的事工。
【保罗在亚拉伯旷野】
「既然乐意将祂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祂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我先作使徒,惟独往亚拉伯去,后又回到大马色。」(加一16~17)
保罗得救之后去亚拉伯,在《使徒行传》,路加并没有提及。「亚拉伯」指包括大马色到西乃旷野(律法的发源地)的广阔地区。保罗在写《加拉太书》时,声明他使徒的身分不是从人来的,而是神所派定的;他又进一步说明,他所传的福音不是从人来的,而是直接从耶稣基督的启示而来的。为了强调这个事实,他提到他领受福音的职事时,并「没有」与任何人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他先作使徒的人,而至于别的使徒,除主的兄弟雅各,他也「没有」见过其他使徒。反而,他乃是直接去到阿拉伯的旷野;在那里,神将衪儿子启示在保罗心里,好让他对基督有更丰满和完全的认识。
保罗在这段阿拉伯旷野的时间,也一定常常沉思默想,在大马色路上遇见主的大事,特别是主交付给他的福音使命。摩根说的好,「保罗想想他在大数求学时的希利尼环境,他的血缘和家教带给他的希伯来思想,他得救的奇妙经过,那位他以为已死的耶稣却活着对他说话,祂的羞辱成了如此的荣耀。在这一切冲击之下,他自然需要一段再思的时刻。他的得救经过仿佛一场地震,将他过去多年苦心经营的一切结构瓦解成碎片。他确信他所逼迫的那一位就是复活的主,但他需要一段时间与祂单独会谈。我们可以想象,他退到偏远的沙漠,与基督面对面交通。」因此,在亚拉伯旷野的那段岁月里,保罗和主之间一定有面对面、亲密、而清楚的交通。
此外,「旷野」在圣经中的意义就是训练、造就、陶造、和锻炼。旷野是神训练祂仆人的最好学校。摩西在米甸旷野,受神磨练四十年之久,在那里,他听见了神的声音,接受了祂的训练和差遣;他也成为世上最谦和的人,才能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此外,还有大卫在旷野牧羊,逃难,正是为他作王之前所作的准备;先知以利亚在旷野,学习供应的功课;施洗约翰在旷野,为主预备道路;腓利在旷野,受圣灵的引导,传福音与太监。他们都在旷野,学习到宝贵的功课,而作了神合用的器皿。因此,保罗在没有被神使用之先,也须经过阿拉伯旷野的生活,接受神对他三年的造就。因此,他一生的事奉有了良好的根基,能把福音传遍欧洲。
【默想】
- 1. 保罗说出他前往亚拉伯旷野,单独与主相交,而在祂福音的亮光下,证实从天上来丰盛的启示,更深认识复活祂的权能。在事奉上,我们是否也曾在旷野中学习,叫我们对基督有更丰满和完全的认识呢?
- 2. 几乎每个被神使用的仆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旷野经验。他们在隐匿、苦难、绝望或孤独的心路历程中,因而生命蜕变,性格被雕琢,信心被锻炼。每一位元主的仆人都需要进入神旷野的学校,学习属灵的功课 ── 完全的倚靠、真正的谦卑、绝对的顺服、无比的爱心和忍耐。神也要预备我们,使我们能被祂使用,为祂作工。然而我们的旷野在那里?我们是否也愿意到属灵旷野的学校,接受神的装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