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震宇弟兄
「在那里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么?』病人回答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罢。』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来走了。」(约五5~9)
《约翰福音》第四章记载主耶稣所行的第三个神迹,就是医治毕士大池旁的瘫子。这故事本身,充满了戏剧性的提示。任何神迹故事都比历史事实有更多的属灵意义,就是最简单的神迹都是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根本的问题和永恒的生命。此外,约翰指出主耶稣不仅医治人的无能力走动,也使人脱离罪恶的祸害,而帮助人认识并体认主的救恩何其全备,祂的爱何其伟大,祂的能力何其超凡。
主如何医治三十八年瘫子,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
- 1. 主爱的寻找,祂主动上耶路撒冷来看他 ── 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可怜病患,虽然他天天在池边,极其盼望病得痊愈。无奈「没有人」把他「放」在池子里。三十八年真不是短的日子,也许是在那人半生的年日里,天天都在忍受肉身的折磨,忍受精神上的空虚和痛苦。三十八年过去了,他仍然躺在那痛苦的盼望里,很可能他永远不会得着他所希望的。这不单是他的病况的写照,也是人的生命残缺的写照。人不能解决生命上的难处,人自己也不能救自己,历世历代的人都对自己存着希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理想的等待中,但是每一个都不例外的,全是带同他自己的希望与理想进到坟墓里去。但当他心中的期望几乎绝望之时,主耶稣「看见」了他,祂「知道」他病了许久,祂就主动采取了行动。
- 2. 主爱的就近与询问,祂使拯救临到他 ── 祂看见他躺着,就说,「你要痊愈么?」这看似多余的问题,其实隐含着主耶稣极大的关怀与慈爱,是祂主动介入到这位病人的生命当中,使他从一切人、事、物转向这位伟大的医生。祂先带他面对他最深的需要,渴望被医治。今天不是主耶稣能不能医治,是他要不要痊愈。我们的主并不是在问他是否已下决心,决定要得痊愈。这不是一个意志的问题,而是一个愿望的问题。「你要不要得痊愈呢?」主耶稣知道这是他最大的心愿,但祂同时也想听到他亲口承认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并渴望得到医治。就如救恩一样,主知道我们是多么的需要拯救,但祂也等着听到我们亲口承认自己走迷了路,并且愿接纳祂作我们的救主。接受救恩的第一要素就是我们要一个有强烈的愿望。主耶稣来对我们说:「你真的要改变吗?」如果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满足于现状,就不会有改变临到我们身上。
- 3. 主爱的命令,祂叫他拿着褥子行走 ── 主简洁有力地给他三重命令:「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对于一个躺了三十八年的病人,是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的,但主的命令带着权柄与能力,主的医治是立刻而完全的。当这人相信耶稣的话,完全顺服祂的命令去行时,奇迹就发生了。新生命和能力便涌进那病人身上。他立时得到痊愈。那多年无用、虚弱的手脚一下子充满力量,他立刻听从主的话,就拿起褥子来走了。当主耶稣进到他的生命中时,就有了一种荣耀的结果。开头他的褥子是他的主人,末了他是他褥子的主人了。开头他完全是依靠别人,他所有的力量都离开了他自己,末了在他里面有一个力量使他能够站立起来,并且不仅是行走,照着希腊文的语态乃是「不断的行走」或「一直行走」。所以,不论我们感到多么无助,只要转向这位全能者,经历祂生命医治的大能,祂能叫我们胜过一切的软弱和无能。
亲爱的,我们是否觉得瘸腿不能行走吗?我们是否常因看不能行善而感觉失望吗?我们是否曾一再的尝试一再的失败吗?我们是否因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失去盼望呢?我们千疮百孔的内心,谁能修补呢?没有一个办法能医治我们,也没有一种努力能医治我们,只有这一位生命的救主能。当我们失意时,惟有祂「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需要。所以不论我们感到多么无助,只要转向这位全能者,和祂有活的关联,经历祂生命医治的大能,祂能叫我们胜过一切的软弱和无能!
【默想】
- 1. 我们是否知道主的救恩带给人全新的力量和医治?祂的爱何伟大?祂救恩的能力何超凡?
- 2. 我们是否也经历身、心、灵得到主生命的医治,而叫我们瘫痪的人生变成有力的人生呢?